机械通气是ARDS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得到一致认可的机械通气手段包括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及俯卧位通气。下面就俯卧位通气实施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外多种因素(如肺炎、脓*症、严重创伤、吸入)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疾病。在这些损伤因素的作用下,肺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发生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大量液体渗出至肺泡和肺泡间质内发生肺水肿。
机械通气是ARDS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得到一致认可的机械通气手段包括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及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临床研究提示治疗益处)
二、俯卧位通气的病理生理学效应
1.促进塌陷肺泡复张
ARDS主要病理改变为重力依赖区域的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不张,非重力依赖区域肺泡过度通气。
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跨肺压增大,促进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腹侧通气量减少,但仍能维持腹侧肺泡开放。
(仰卧位vs俯卧位)
同时,俯卧位后,解剖位置上位于心脏下方受心脏压迫的肺叶体积缩小,部分被心脏压迫的萎陷肺泡复张。俯卧位通气患者需要镇静甚至肌松,有利于膈肌松弛,跨膈压降低,促进部分背侧肺泡复张,增加气血交换面积。
(病理生理示意图)
2.改善通气血流比
俯卧位时肺内血流重新分布,腹侧区域血流增加而背侧区域血流减少,同时腹侧区域通气减少而背侧区域通气增加,通气血流比明显改善。
3.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
俯卧位时,背侧肺通气区域由重力依赖区转变为非重力依赖区,顺应性增加。腹侧通气区域由非重力依赖区转变为重力依赖区,顺应性下降。但背侧通气区域肺顺应性增加较腹侧通气区域肺顺应性下降明显,肺泡通气更"均一",总的肺顺应性增加。肺顺应性增加较胸壁顺应性下降明显,故呼吸系统总顺应性增加。
4.利于痰液引流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体位及镇静肌松药物的使用,深部痰液难以得到有效引流,俯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痰液引流更为充分。
5.俯卧位通气对循环系统影响
俯卧位通气促进肺泡复张、改善氧合,从而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右心室后负荷。另外,俯卧位时腹腔压力升高,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及左心室后负荷增加。通过上述机制,俯卧位通气可增加有心脏前负荷储备功能患者的心输出量。
三、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1、考虑是否有适应症?
(1)符合ARDS诊断标准(柏林标准):
PaO2/FiO2≤mmHg(PEEP≥5cmH2O,FiO2≥0.6)。
(2)ARDS诊断早期:≤48h。
PatientswithsevereARDS(PaO2/FiO2mmHg),Earlyinthecourse(ideallywithin48h);
Best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