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传统健美运动员看起来总是与四五十年前不太一样:更夸张的外轮廓、更暴凸的血管、以及更臃肿的肚皮...
人们不断地怀念过去的优美体格,这促使了古典健美项目的诞生(也称古典健体)。于是健美界燃起了新的希望、古典健美是赏心悦目的美:
光滑紧致的皮肤、纤细且布满分离度的腰腹、无可挑剔的四肢肌峰、吹毛求疵的肢体比例......以及,挂在胸腹和背部之间的那对耀眼的“前锯肌”。
现在许多运动员、爱好者几乎看不见前锯肌的原因:
●很少练习仰卧上拉、鹦鹉螺下压
●全身各肌群的训练都严重削减了动作幅度
●滥用激素导致腰腹肿大
●天赋因素(不可控因素一定要排在最后。毕竟,你至少得先去试一试到底能不能练出来。)
前锯肌位于腋窝下方,有一部分被胸部和背部包裹,另一部分则暴露在表层。
所以,在健美运动员几乎所有的正展POSE中,前锯肌都要分担一定的角色。
其中,“正展肱二头肌POSE”要求最高——如果你的前锯肌明显,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就好像挂了一对小香蕉,急剧提升躯干的视觉密度和层次感;
但若你的前锯肌模糊不清,就好像鸟翅的羽毛被拔掉了一半——我们所说的“肌肉成熟度”,有时就差那么一点小细节。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前锯肌高度影响肩部的稳定性(甚至整个躯干的稳定性):
前锯肌起于多条肋骨之上,止于肩胛骨内沿。由上至下像锯齿一样排列,固得名“前锯肌”。
它通过这些方式来影响肩胛骨/肩关节稳定性:
---前锯肌的上中下三部分同时收缩能把肩胛骨往前拉、牢固地贴住胸壁
---前锯肌的下部收缩能帮助旋转肩胛,转动肩关节窝向上
这两种功能结合正是任何过顶动作的重要稳定因素。如果前锯肌无力,你的过顶肩推动作是有危险的,可能造成肩峰撞击症、盂肱关节损伤。
好的,你十有八九也属于“前锯肌隐形患者”之一,那么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修正问题:
方案一:训练计划中不能缺少超大幅度动作
你看过旧时代健美的训练影像吗(比如《泵铁》)?将旧时代运动员的训练与现代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一个显著差异——早年的人们习惯做全幅度动作、最大化幅度是天经地义的事。
现代运动员掺杂了更多的“局部幅度”训练,并美其名曰更好的目标肌肉孤立紧张。当然,现代运动员的科技因素更多、块头也明显更大,做动作时感觉全身都很拥堵,幅度似乎被迫缩小了。
这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前锯肌对完整的大幅度动作反应较好,任何推胸、推肩、拉背类动作,若能达成大范围的拉伸和缩短,那么前锯肌自然而然就参与到了(注意,虽说旧时代运动员清一色具备闪亮的前锯肌,但他们并不怎么单独训练前锯肌,它是全幅度基本动作带来的副产品)。
好吧,你可能会抱怨自己柔韧性不足,无法安全地完成各种全幅度动作。
但我想说,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向来不做全幅度动作,所以身体变得越来越僵硬、越来越不擅长全幅度。
你应该有意识地纠正这个问题——并不需要一口气把计划中所有动作都改成超大幅度(这对你当前已经“腐化”的身体来说确实有危险)但至少,从现在开始,你的每个身体部位都应该包含“1个”大幅度动作。
引体向上
●为了最大化引体向上的幅度,你应该采用窄握距。如果健身房没有窄的握把,你可以将D把挂在单杠上做。
●手握之后让身体自然随地心引力下坠。在动作的底部,屈膝双脚放在体后,并作出轻微的下背部反弓,伸直双臂,以便让背阔肌与前锯肌充分伸展(想象一下仰卧上拉的最终拉伸姿势)。
此时你的全身肌群是保持紧张的,而不是完全松弛。否则在拉起的一瞬间对肩肘关节不太友好。
●以背阔肌最下端为初始发力点,果断地拉起自己直到胸部几乎触碰握把。如果你用的是D把,应该一次动作向单杠左边探出头部、另一次动作向右边探出,以便在确保幅度够大的同时兼顾左右平衡。
●这种超大幅度引体会让前锯肌自然而然得到强化。记住,运动幅度是关键、做组次数是次要。如果你暂时还无法连续做多个全幅度引体,那就做每组2-3次,配合一个较高的总组数(8-10组),按需分配组间歇。
双杆臂屈伸
●这个经典上肢推动作正好能与引体形成互补,涉及到不同的前锯肌纤维。
●使用与肩同宽或略宽的握距,以最大化运动行程。
在这里,胸部主导的双杆臂屈伸模式会更充分地打击前锯肌(低头,脚放在头的下面)。
而肱三头肌主导的双杆模式(抬头,脚放在体后)会严重削减幅度,无法给躯干造成足够的活动和变化,不合适。
●在臂屈伸的下降阶段,充分地往胸腔吸足空气,让胸腔向外膨胀。下降至大臂和小臂大面积接触的程度,以彻底拉伸胸大肌和前锯肌。在底部保持挺胸并短暂屏气。
●快速推起你自己到最高处——我指的是能多高就多高,用尽一切可能将胸椎顶向天花板。最终的理想姿势是你能够做出明显的含胸圆背姿态,让两侧肩胛骨向下压紧紧贴住胸壁(前锯肌的重要功能之一)。
●同样的,动作精度是关键,而不是做组次数。如果一开始很吃力,就采用低次数高组数模式来完成。
即便你曾经可以负重60KG做双杆臂屈伸,但在这里我依然建议你用自重来起步,因为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在顶峰收缩的含胸阶段是多么的弱鸡和力不从心(因为前锯肌功能从未被开发)。
俯卧撑
●相比于卧推,俯卧撑会带来更多的核心/躯干肌群紧张,包括前锯肌。为了扩大运动幅度,在双手下面各竖起一只哑铃或壶铃。
●有意识地保持腹肌缩短,避免腰腹下塌(避免肚皮提前接触地面)。其它细节与上面的双杆臂屈伸基本相似——下降到底时挺胸扩张胸腔,推起到最高时含胸圆背。如果所有细节都做对了,俯卧撑的难度并不会比双杆低多少。
方案二:想方设法重拾仰卧上拉
在旧时代,不会练仰卧上拉几乎等同于不懂健美。
旧时代曾一度奉《仰卧上拉+深蹲+牛奶》为金科玉律,当时的人们认为,一个优美强壮的体格,上肢取决于仰卧上拉,下肢取决于深蹲,营养取决于牛奶。
但到了今天,其中至少两个因素变得行不通了——现代化食物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天然了,靠喝牛奶来满足营养需求是不切实际的;现代人普遍比以前活动得更少、更僵硬,以至于仰卧上拉变成了高危动作。
但若你渴望重现前锯肌,仰卧上拉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动作。而且为了充分发挥地心引力的牵拉作用,你最好用自由重量哑铃和杠铃来做,而不是用龙门架。
如果你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的问题,可先使用“下斜仰卧上拉”来起步,下斜体姿能最大化缓解关节不适,且不会完全丧失对躯干的牵拉力度。
终极的仰卧上拉姿势,应该是横着躺在长凳上(不像卧推那样竖着躺),你的身体只有上背部接触凳面。双脚踏稳地面。在双臂下降时努力向胸腔吸气,并配合髋部下坠来最大化前锯肌拉伸。
推起至哑铃处于垂直线正上方,同时抬起髋部。
总得来说,灵活使用髋部的位移来帮助你更好地拉扯躯干,以增加前锯肌活跃度。
你的肘关节可以在下降时做出稍微的弯曲,但如果弯曲幅度过大,可能会导致压力更多向肱三头肌长头转移,而不是集中在躯干上。
每周进行两次仰卧上拉训练,一次放在胸部训练课,一次放在背部训练课。做4组x8-12次是不错的方案。
方案三:将前锯肌与腹部训练结合起来
腹直肌的功能是让胸腔靠近骨盆,或让骨盆靠近胸腔。而前锯肌也具备少量的类似功能。
既然你每周习惯在健身房练3-4次腹肌,那么正好改造一下动作,顺带使前锯肌也跟着被强化。
哑铃仰卧直臂卷腹
这个动作是ChristianThibaudeau某天晚上在家一边小便一边刷牙时想出来的,他提倡训练动作的经济性,用一个动作同时达成多种功能。
动作关键在于保持手臂始终垂直于地面。先让你的肩胛向前移去紧贴你的胸壁,然后再努力卷起腹肌、伸手去够天花板。
你要将双手举得尽可能高,保持顶峰收缩2-3秒。如果这太简单,试着让双脚离开地面。
半圆形悬垂举腿(大体重训练者量力而行)
这里的半圆形,指的是你双脚的移动轨迹:从双脚垂直于体下,一直向上抬到轻触单杆。划一个流畅的半圆形。最终你的骨盆会极限向胸腔靠拢,自然而然做出圆背体态让肩胛紧贴胸壁。
体操运动员是世界上前锯肌最发达的人群,这得益于他们经常悬空进行这种大开大合的肢体移动。
如果你能在顶部将腹腔的气吐到一干二净,并做出1秒的停顿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