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在南极当队医访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 [复制链接]

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3月1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返回上海。考察队由人组成,其中唯一的青海人——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祁腾民,作为这次南极考察内陆科考泰山队的队医圆满完成医疗保健任务凯旋归来。日前,祁腾民医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了他在南极的亲身感受。

穿越“魔鬼西风带”

“一辈子能有一次去南极的经历,值了!”虽然一路艰辛,但回想起来,祁腾民觉得自己能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在经过西藏地区高原培训以及医院各种急救知识和高原病诊治的培训后,年11月2日,祁腾民跟随南极考察队出征了。

“作为一名地道的青海人,从来没有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经历。因此,刚上船的几天有些莫名的紧张和兴奋。”祁腾民说,“记得出发第二天,船晃得很厉害,好多人都吐了,我没有特别大的反应,就是有点恶心。我想,把一日三餐吃好了,估计也就不会晕船了。”看书、锻炼成为他船舱生活的主要内容。

大海真正的考验来了!“雪龙”号行驶到了素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南纬40度至60度的海域,这里邻近南极大陆,海面上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四五米高的浪涌,给船舶航行增加困难,也给考察队员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不适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船员这时也尝到了晕船的滋味。

“那几天船舱内的东西都要用绳子捆扎好,以防来回滚动。晚上睡觉时根本不能侧身,因为海浪大得足以让你从床上滚下去,睡梦中还会下意识地抓住床边的把手,以至于第二天早上手和胳膊都是僵硬的。”祁腾民对此印象深刻。不久,同宿舍的队友在连续几天的晕船呕吐后卧床不起,“估计有点电解质紊乱了。”祁腾民判断,船上的医生和他商量后,给晕船的队友挂了点滴,队友的情况才有所缓解。“晕船的滋味真不好受!”

向南极内陆挺进

年11月30日,“雪龙”号在冰原中破冰前行。当日中午,祁腾民和队友乘坐直升机降落到被冰原包围的中山站。白茫茫的世界中,中山站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不得不说,它的建立是这个荒凉世界的一个奇迹。”望着站上工作人员被晒伤的脸庞和发紫、满是水泡的嘴唇,一股由衷的敬意在祁腾民心中升起。

第二天,他和队友去冰区干活,任务是打扫站上各种功能的集装箱舱室、清理油罐上的积雪。南极的紫外线很强,不戴墨镜根本睁不开眼睛,晒一会儿皮肤就感到火辣辣的疼痛。

年12月18日,祁腾民所在的车队从中山站出发向南极内陆挺进,目标是泰山站。科考界里有一句话——“没到过内陆的人,就没有真正去过南极。”这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段行程,那里是南极广袤的无人区。出发车辆排成一排,队员们都换上了中国红的内陆连体服,一个个显得威猛无比,这颜色和中山站上空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遥相辉映,让人油然而生自豪感。

这是一片白色的世界。土地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目之所及都是积雪、冰盖以及触目惊心的冰裂隙。冰原上气候多变,天气好时,雪白晶莹的冰川一望无垠,可以清晰辨别前后的车辆,望着车窗外纯净的天空,祁腾民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蓝天白云……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会让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混沌。

就这样一路风雪,一路颠簸,“颠得人的五脏六腑感觉都快移位了。”

精湛医技赢得赞誉

年12月23日中午,一名科考队员右手第二掌指关节出现外伤性损伤,祁腾民上前检查,诊断为关节急性损伤,他立即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和简易夹板为队员临时固定,大家继续行程。当日晚上扎营时,祁腾民为受伤的队员再次处理,使伤者得到了很好救治。

年12月25日,车队到达泰山站,另一队科考队员继续向远方的昆仑站前行。留在泰山站的祁腾民和队员们一起开始工作。这里海拔米,一些队员出现了冻伤、缺氧和高反。白天室外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30摄氏度,有时地表温度甚至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如果在室外吃面条,不到1分钟,面条就会被冻成一根根‘冰棍’;脱下手套照相,四五秒后手指就没有感觉了;迎着风根本无法呼吸,防护面具上结满了冰。”在这里,科考队员们还遭遇了长达12天的暴风雪考验……

在泰山站工作期间,一名科考队员被重物砸伤右侧胸壁,由于现场条件有限,祁腾民及时给予简易胸廓固定带固定等对症治疗。随后,伤者前往中山站做X线检查,由于当时处置得当,后期恢复良好。

在南极工作期间,祁腾民以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术赢得科考队员的赞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