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切口高难度省人民医院完成微创人工心脏 [复制链接]

1#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郑文共享联盟·医院杨陶玉史俊身穿黑色呢大衣,脖子上围了一条蓝色条纹围巾,身形清瘦,步伐矫健,眼前61岁的陈先生(化名)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只有当他解开大衣,露出棕色马甲时,才能发现一些端倪:两块黑色电板分别连着白色电线,电线另一头消失在衣服里——他有一颗人工心脏。去年11月28日,陈先生在医院进行了全国首例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身上仅有2个切口,无肋骨损伤,术后第一天顺利拔管,第五天可以下床活动,第七天由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12月19日,顺利出院。什么是微创人工心脏?简单来说,过去,植入人工心脏需要开胸,微创手术则是通过小切口植入新一代体积小、重量轻的人工心脏。2月15日,记者在医院见到了前来复诊的陈先生。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崔勇鼓励他,再恢复一段时间,像正常人一样外出旅游,都不是问题。陈先生展示人工心脏的电板人工心脏体积小重量轻7年前,陈先生被诊断为严重的心功能衰竭,崔勇为他开展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胸闷气促的情况大大好转,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1年前,他的左心室再次处于明显扩大的状态,已经超过正常人的两倍大小,再次住院。“陈先生的心功能处于终末期状态,且存在巨大左心室等问题,想要挽救生命,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崔勇认为,心脏移植是值得考虑的手术方式,但是陈先生的循环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等到匹配的心脏供体之前,他的病情随时可能急剧恶化,从而丧失手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选项。左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替代或辅助心脏功能,促进器官功能恢复的人工器械,通俗来说属于人工心脏的一种。“我们把人工心脏安装在患者左心房的心尖上,内部的泵体将原本心脏输送不出去的血液抽出来,再利用动力输送到全身。”崔勇向记者解释道。由于陈先生曾经做过心脏手术,如果从原来的切口开胸,会增加纵膈和心包游离过程中心脏损伤的风险,术后出血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而此次手术选用的新一代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使用微创技术植入。有多小多轻?直径仅47mm,重g,这是目前国内已经上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由磁悬浮血泵、控制线、外部控制器和电源等部分构成。为了确保安全,医院专门组织相关科室专家,并特别邀请医院左心室辅助装置首席专家HowardToddMessey教授,对陈先生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充分探讨和术前评估。与会专家均认为陈先生具有明确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适应症,预计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为远期可能接受的心脏移植赢得充分的时间。崔勇手术中微创植入挽救衰竭心脏手术刻不容缓。崔勇迅速协调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充分讨论病情,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操作流程和细节,并在手术前一天进行了集中培训和操作预演。在麻醉科常务副主任严美娟团队的密切配合与辅助下,崔勇充分利用2根肋骨之间的空隙,从左侧心尖部胸壁开口,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将左心室辅助装置固定在左心室的心尖部,再通过右侧胸部的小切口,将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血管吻合在升主动脉。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开口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内,陈先生的心脏开始逐渐恢复稳定跳动。在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团队的精准调控下,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参数调整到位,陈先生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辅助,动脉血压、心率、右心导管等指标满意。经过经食道超声的确认,左心室辅助装置位置满意,手术圆满成功。在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下,陈先生平稳渡过了术后危险期,循环功能逐渐稳定,在术后第一天便脱离了呼吸机。1周后,陈先生转至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病房,开始进行术后的常规治疗和锻炼。出院前,陈先生的检查结果提示:左心室辅助装置的位置满意,胸壁微创小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经过崔勇团队的综合评估,准予出院。和妻子外出买菜,和孙女到公园散步,天气好的时候开电动车出去转转……现在,陈先生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他还专门做了一件马甲,将人工心脏的电源、可充电电池、监控器“穿”在身上,通过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充电,“你看,大衣一穿,完全看不出来吧!”据了解,目前人工心脏植入和心脏移植患者的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崔勇表示,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一部分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选择心脏移植,这时可以选择人工心脏植入。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示意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