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脓胸和慢性脓胸。急性脓胸除了一些特殊感染外,如结核分枝杆菌、真菌感染等,往往由于缺乏及时、适当的治疗而形成慢性脓胸。在6-8周的急性脓胸中,脓腔没有消失,脓液变厚,有大量沉淀,逐渐进入慢性期,形成慢性脓胸。由于感染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慢性脓胸患者胸膜高度增高,特别是胸膜壁增厚更明显。
01慢性脓胸,主要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如脓腔内有异物存留,结核杆菌感染等
慢性脓胸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急性脓胸没有及时治疗
若纤维素过多,脓厚,不及时引流;引流管过薄;引流管高度或深度过大,引流不良;或引流管拔除过早,脓胸仍未痊愈。
2、污染物质进入胸膜腔
分枝气道或食道胸膜瘘,污染物和细菌不断进入胸腔。
3、胸部有残留物
有异物存在于脓腔,例如换药后留下的弹片、死骨片、棉球或短胶管等。
4、继发于支气管瘘等
如脓胸继发于肺脓肿、支气管瘘、食道瘘、肝脓肿、膈下脓肿、脊髓骨髓炎等疾病,在原有病灶未痊愈之前,也难以治愈,形成慢性脓胸。
5、原发脓肿没有得到治疗
原发性脓肿不能治疗。
6、细菌感染
某些特别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和真菌。
7、发病机制
慢性脓胸的特点是胸膜增厚。胸膜表面沉积了大量的纤维素。纤维素层随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浸润逐渐增厚,有组织的钙化,厚度可达数厘米。肺部有脏膜包裹,严重影响肺部呼吸运动。因胸膜壁增厚,纤维性瘢痕组织收缩,胸腔塌陷,肋骨积聚,肋间间隙狭窄,脊柱侧弯,患侧纵隔牵引,膈肌固定,呼吸功能严重受限。
02慢性脓胸,主要的检查方法有X线检查,以及CT检查等
1、X线检查
慢性积脓症患者,由于厚厚的纤维板的形成,减少了*素的吸收,临床上的急性症状,如高热、多汗、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等,但由于长期服用,患者常出现消瘦、低热、贫血、低血浆蛋白,以及慢性咳嗽、痰、胸闷等症状。
2、杵状指
检查时发现患侧胸壁塌陷,呼吸活动受限;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明显减低或消失;气管、纵隔和心脏均向患侧或脊柱侧凸。患有支气管胸膜瘘的病人,当病人卧位于健侧时,咳嗽加重,痰和胸腔脓液一样。长者可有杵状指及脚趾。
03慢性脓胸,主要的检查方法有X线检查,以及CT检查等
1、X线检查
病侧的胸膜肥厚,有时有斑片状钙化影,病侧的肋骨间隙狭窄,常为三角形。气道和心电图向患者侧倾斜。如有胸腔阻塞引流窦道,应考虑导管内注射碘油,以确定脓胸的大小、位置及范围,并考虑是否有支气管胸膜瘘。
2、CT检查
能够清楚地显示胸膜增厚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脓腔的大小和位置,纤维板与肺的关系,肺不张和肺病变,对手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诊断方法
由于慢性脓胸患者均有急性脓胸史,故不难确诊。
04慢性脓胸,治疗方法有5种,有改进引流,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等方法
长期脓胸的治疗原则为排除致病因素、封闭脓腔。大部分患者需要动手术。处理时应注意一般情况,鼓励病人多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手术必须在痰液和脓量降至最低的情况下进行。
1、改进引流
但引流管过薄或引流管不合适,过长的脓液可能影响愈合。如果肺部或邻近器官无病理改变,脓胸分期不长,部分病人经改善引流即可治愈。
2、胸膜纤维板剥脱术
应清除大面积的内脏纤维板及胸膜壁层,即完全清除脓肿腔壁,清除固定在胸壁上的纤维囊肺组织的胸壁,并使其再次扩张,使脓肿腔消失,使呼吸活动的胸部恢复正常。但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若病程过长,纤维组织不断浸入胸膜下,使脓胸壁无法脱离胸膜,操作有较大损伤及出血,若出现肺纤维化,术后肺部仍无法扩张,手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若肺部有广泛的破坏性损伤,肺结核腔或支气管扩张,胸膜纤维板剥离术是不合适的。本手术适合慢性脓胸患者,肺部无明显改变,胸膜明显增厚,且早期效果最佳。
3、胸膜内胸廓改形术(改良Schede术)
如脓肿腔较大,可用背阔肌、前锯肌等带蒂肌皮瓣填充。手术后插管加压包扎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此方法适用于胸膜严重增厚的病人。肺结核或非肺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经不锈钢丝缝合瘘口,加强肋间肌,行胸膜内成形术。
4、胸膜外胸廓改形术
建议使用局部肋骨切除的方法,可以加厚脏器胸膜纤维板封闭胸壁。也可以用于胸膜增厚且肺病变较轻的病人,如活动性肺结核,或剥膜后肺无法扩张的患者。胸部成形术可以引起某些胸廓的畸形,并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长期损害。但是对长期患病、而且肺部疾病不容易恢复的慢性脓胸,可作为根治的有效手段。
5、胸膜肺切除术
若是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肺部病变,例如出现肺结核,以及支气管扩张,或者是出现高度的狭窄等,使用其他手术无法治疗的时候,一般可以采取肺部切除,或者是肺叶切除。此类手术比较复杂,容易出血,危险性比较大。一般需要严格的掌握手术适应症等。
结语:慢性脓胸,导致患病的因素很多,有真菌感染,以及急性脓胸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等也会导致此病。此病的检查方法有X线检查,以及CT检查等。此病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成熟,可以采取肺部切除,以及肺叶切除等多种方法。患病需要尽早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