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牧蔚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 [复制链接]

1#
较于“来势汹汹”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虽然更具隐蔽性,却真真实实地威胁着冠心病患者群体的生命健康与预后质量。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CMD相关诊断评估技术不断提高,临床上也总结得到了一系列的防治经验。然而,临床上并无指南文件专门性地针对急诊PCI相关CMD予以叙述,也未给出一系列具体、规范的防治应对建议。年3月,医院、医院心脏中心李牧蔚教授作为执笔专家起草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诸多成员的共同协作努力之下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年3期)重磅发布,为临床应对急诊PCI相关CMD提供了规范性、官方指导文件支持!而在河南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期间,李牧蔚教授特别解读了这部全新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希望该共识能够为国内、乃至国外的更多心血管临床医师所知悉,真正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防治提供助益!

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现状

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首选再灌注策略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随着人们对STEMI的重视、急诊PCI的发展以及胸痛中心的建设落成,STEMI人群的急诊救治率显著提升,但其死亡率并未达到临床预期的显著下降效果;部分患者即使及时开通罪犯血管,依然产生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不良预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就是导致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时,有5%~50%的患者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等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据既往循证显示,CMD是左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子,且CMD与STEMI直接PCI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年发表的一项纳入5,例STEMI患者的研究则显示,PCI术后出现无复流(TIMI0-1级)的患者卒中和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VF/VT)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复流患者。另外,从国内多个医疗中心的现有数据来看,CMD的发生率及其带来的不良预后情况不可忽视。

图1.过往指南/共识在CMD方面的推荐尚有欠缺

目前,国内外虽有指南/共识提到STEMI患者PCI术中的慢血流/无复流现象,但只是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未有直接针对该类患者PCI术中防治CMD的具体措施(图1)。因此,李牧蔚教授作为执笔专家起草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专家们的共同讨论和修改之后,正式发布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年3期),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多指导,更好地降低医源性CMD风险、优化CMD的诊断和治疗。

STEMI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专家共识解读

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急诊PCI相关CMD是在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中,解除IRA阻塞使得血管再通,并排除大血管夹层、痉挛、内膜撕裂、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分支压闭等因素后,仍表现出不能以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病变解释的微血管阻力异常以及心肌灌注受损及心肌缺血。

在明确“急诊PCI相关CMD”的定义之后,共识还从急诊PCI相关CMD发生机制、急诊PCI相关CMD诊断技术以及急诊PCI相关CMD预防措施三大模块入手,提出了临床PCI术中微循环保护操作流程相关建议,并强调了正确采取防治策略的重要性和临床意义(图2)。

图2.共识意见的三大模块

急诊PCI相关CMD发生机制

CMD的发生机制复杂,微循环栓塞及痉挛、缺血/再灌注损伤、个体差异及危险因素等都可能引发该问题。当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塞超过50%时,就会引起心肌灌注的减少,而规范化手术操作可有效减轻医源性微循环栓塞及痉挛。另外,CMD严重程度和缺血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STEMI患者缺血时间越长,无复流发生率越高。患者对心肌缺血的耐受性、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等个体化的血管反应性差异、栓子脱落产生的栓塞和痉挛程度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也都会影响CMD的发生风险。

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务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