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复制链接]

1#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中华放射学杂志年7月第50卷第7期ChinJRadiol,July,Vol.50,No.7

二十三、骨盆前后正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2)两下肢伸直,双足轻度内旋(10°~15°),两足趾并拢,两侧髂前上棘至台面的距离相等;(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3.0cm;(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包括全部骨盆诸骨及股骨近端1/4,且左右对称,盆腔位于图像正中显示;(2)耻骨不与骶椎重叠,两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3)两侧髂骨翼与其他诸骨纹理清晰可见[9]。

二十四、肩关节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胛骨喙突置于台面中线上;(2)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对侧躯干稍垫高,使被检侧肩部贴近台面;(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包括肩关节诸骨,其关节位于图像正中或稍偏外显示;(2)肩关节盂前后重合,呈切线位显示,不与肱骨头重叠,关节间隙显示清晰;(3)肱骨小结位于肱骨头外1/3处;(4)肱骨头、肩峰及锁骨纹理显示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辨[10]。

二十五、肩关节穿胸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上臂外缘贴近摄影架面板;(2)被检侧上肢及肩部尽量下垂,掌心向前,对侧上肢高举抱头,被检侧肱骨外科颈对准探测器中心;(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下缘包括肱骨上中段;(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侧腋下,经被检侧上臂的上1/3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2.标准影像显示:(1)为肱骨近端侧位像,投影于胸骨与胸椎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影像相重叠;(2)图像包括肩部和肱骨中上端,显示被检侧肩关节骨质、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肱骨长轴平行于检测器长轴;(3)显示受检侧肱骨上端和肩关节的轴位影像,骨小梁、周围软组织清晰显示。

二十六、肱骨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对侧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3)源-像距离为.0cm;(4)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肱骨正位影像;(2)长轴与图像平行,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二十七、肱骨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2)被检侧上臂与躯干稍分开,肘关节弯曲成90°,成侧位姿势置于胸前,肱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一致;(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肱骨侧位影像;(2)长轴与图像长边平行,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二十八、肘关节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尺骨鹰嘴突置于探测器中心;(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3)源-像距离为.0cm;(4)中心线对准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包括肱骨远端及尺桡骨近端,其关节间隙显示在图像正中;(2)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明确锐利;(3)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侧;(4)肘关节诸骨纹理和周围软组织清楚可见。

二十九、肘关节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侧坐,曲肘成90°~°,肘关节内侧贴近摄影台面;(2)手掌面对受检者,拇指在上,尺侧朝下,成侧位姿势,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肘关节间隙,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成90°~°;(2)尺骨与肱骨的关节间隙显示明确、锐利;(3)肱骨外髁重叠,呈圆形投影;(4)肘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分明。

三十、前臂正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背面贴近摄影台面,前臂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3)源-像距离为.0cm;(4)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

2.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2)腕关节和(或)肘关节呈正位像显示;(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三十一、前臂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曲肘约成90°;(2)前臂呈侧位,尺侧贴近摄影床面,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2.标准影像显示:(1)影像显示尺骨、桡骨、腕关节和(或)肘关节侧位影像;(2)布局合理,图像包括腕关节和(或)肘关节,至少应包括一个关节,尺桡骨呈侧位影像;(3)清晰显示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三十二、腕关节后前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坐位,腕关节成后前位,肘部弯曲约成90°;(2)手半握拳,腕部掌面贴近台面,腕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腕关节诸骨位于图像正中,呈正位显示,图像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2)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显示清晰;(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三十三、腕关节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约成90°;(2)手指和前臂侧放,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贴近摄影台面,尺骨茎突置于探测器中

心;(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腕关节呈侧位显示,位于图像正中;(2)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三十四、腕关节外展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自然屈肘,掌心向下;(2)腕部平放于与检查床呈20°的板上(或用沙袋垫高20°),手掌尽量向尺侧偏移;(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为舟骨长轴展开影像,与其他骨的邻接面清晰可见;(2)影像包括掌骨与尺桡骨远端,舟骨标准正位显示;(3)骨小梁及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三十五、手掌后前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2)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向下贴近摄影台面,第3掌骨头置于探测器中心;(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像内,第3掌指关节位于图像正中;(2)5个指骨以适当的间隔呈分离状显示;(3)第2~5掌指

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投影;(4)掌骨至指骨远端,骨纹理清晰可见,并能呈现出软组织层次。

三十六、手掌下斜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2)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摄影台面,手指内旋,使掌心面与探测器约成45°;(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像内,手部各骨的斜位像第1~3掌骨分开,第4、5掌骨近端略微重叠,呈斜位投影,第3掌指关

节位于图像正中;(2)全部掌指骨骨纹理清晰可见,软组织层次显示良好;(3)大多角骨与第1掌指关节间隙明确。

三十七、拇指正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坐于摄影台一端,手背内旋使掌心向上,拇指背侧贴近摄影台面;(2)受检者用健侧手抓住其余四指并背曲;(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拇指呈正位显示;(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三十八、拇指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肘部弯曲,约成90°,拇指外侧缘贴近探测器,使拇指背面与摄影台面垂直;(2)其余手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拇指呈侧位显示;(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三十九、髋关节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髋关节置于台面中线;(2)下肢伸直,双足跟分开,两侧足趾内旋接触,股骨头放于探测器中心,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下缘包括股骨上端;(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股骨头(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线下方2.5cm处),垂直射

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包括髋关节、骰骨近端1/3、同侧耻坐骨及部分髂骨翼;(2)股骨头大体位于图像正中,或位于图像上1/3正中,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股骨颈显示充分;(3)股骨颈及闭孔无投影变形,申通线光滑锐利,曲度正常;(4)髋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坐骨棘明显显示,周围软组织也可辨认。

四十、股骨前后正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足稍内旋,使两足趾内旋接触;(2)股骨长轴与探测器中线一致;(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股骨呈正位显示于图像中央,股骨头、颈、体,髁部骨质,髋及膝关节,股部软组织形态层次均显示清晰;(2)股骨完整显示,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四十一、股骨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2)被检侧下肢伸直,膝关节稍弯曲,探测器置于股骨外侧缘的下方,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影像显示股骨头、颈、体,髁部、膑骨和膝关节骨质侧位像,髋关节侧位稍斜,膝部的内、外髁不全部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2)股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关节面、周围软组织影像和骨小梁。

四十二、膝关节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髌骨下缘对准探测器中心;(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包括股骨两髁、胫骨两髁及腓骨小头,其关节面位于图像正中;(2)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量重叠;(3)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4)膝关节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图像长轴平行排列[11]。

四十三、膝关节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外侧贴近台面,被检侧膝关节屈曲成°~°;(2)髌骨下缘置于探测器中心,髌骨面与探测器垂直;(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胫骨上端,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膝关节间隙位于图像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2)髌骨呈侧位显示,其与骰骨间隙分离明确,关节面边界锐利,无双边;(3)股骨与胫骨平台重叠极小;(4)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可以辨认[12]。

四十四、胫腓骨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稍内旋,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3)源-像距离为.0cm;(4)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小腿正位影像,胫骨在内、腓骨在外,平行排列,上下胫腓关节皆有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板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四十五、胫腓骨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2)被检侧下肢膝关节稍屈,小腿外缘贴近摄影台面,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小腿侧位影像,胫骨在前、腓骨在后,平行排列,上胫腓关节重叠较少,可以看到关节面,下胫腓关节重叠较多,关节面隐蔽,膝关节、踝关节呈侧面影像,软组织层次清楚;(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四十六、踝关节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中线平行,足稍内旋,足尖下倾;(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踝关节位于影像下1/3中央,关节面呈切线位,其间隙清晰可见;(2)胫腓联合间隙不超过0.5cm;(3)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13]。

四十七、踝关节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2)被检侧膝关节稍屈曲,外踝贴近摄影台面,足跟摆平,使踝关节成侧位;(3)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将内踝上方1.0cm处置于探测器中心;(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5)源-像距离为.0cm;(6)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距骨滑车面内外缘重合良好;(2)腓骨小头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踝关节位于影像下1/3正中显示;(3)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14-15]。

四十八、足前后正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探测器与足部长轴一致;(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或向足跟侧倾斜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包括蹠骨、趾骨及跗骨,第3蹠骨基底部位于图像正中;(2)跗骨到趾骨远端密度适当,骨纹理清晰可见;(3)舟距关节与骰跟间隙清晰可见[16]。

四十九、足内斜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将躯干和被检侧下肢向内倾斜,使足底与摄影台面成30°~50°;(3)照射野和探测器前缘包括足趾,后缘包括足跟;(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全足诸骨呈斜位,第3、4蹠骨基底部位于图像正中;(2)第1、2蹠骨部分重叠,其余均单独显示;(3)距跟关节、楔舟关节及第3、4跗蹠关节间隙显示明确;(4)全足诸骨密度基本均匀,骨纹理清晰。

五十、跟骨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外侧缘贴近摄影台面,膝部弯曲;(2)被检侧足部外侧贴近摄影台面,足底平面垂直摄影台面,跟骨置于探测器中心;(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包括踝关节及部分距骨,跟骨位于图像正中,呈侧位显示;(2)距骨下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其关节间隙清晰可见;(3)跟骨纹理显示清晰。

五十一、跟骨轴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2)小腿长轴与摄影台面长轴一致,踝部极度背屈,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45°,射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对准跟距关节射入探测器中心。2.标准影像显示:(1)跟骨轴位影像,跟骨体和跟骨各突出均显示清晰;(2)全跟骨显示于图像正中,显示被检侧跟骨的骨质、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3)骨小梁、周围软组织显示清晰。

五十二、胸部后前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稍后仰,前胸贴近探测器;(2)两手背放于髋部,双肘弯曲,尽量向前,两肩内转并放平,人体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4)源-像距离为.0cm(观察心脏时为.0cm);(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6胸椎射入探测器中心;(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2)锁骨、乳房、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3)肺尖充分显示;(4)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5)两侧胸锁关节对称;(6)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7)心

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17]。

五十三、胸部侧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立摄影架前,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收腹,挺胸抬头;(2)被检侧胸部贴近探测器,胸部腋中线对准探测器中线;(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4)源-像距离为.0cm(观察心脏时为.0cm);(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腋中线第6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图像中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2)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并呈侧位投影;(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4)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显示清晰;(5)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18]。

五十四、胸部右前斜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两足分开站稳,右肘弯曲内旋,右手背放于髋部,左手上举抱头;(2)胸壁右前方贴近探测器,使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5°;(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4)源-像距离为.0cm(观察心脏时为.0cm);(5)中心线水平方向,对准左侧腋后线经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6)服钡剂,深吸

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投影于胸部左侧,不与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胸部右后1/3处;(2)心脏、升主动脉弓影像清晰可见,能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3)肺尖显示清楚,食管的胸段钡剂充盈良好。

五十五、胸部左前斜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左肘弯曲内旋,左手背置于髋部,右手高举抱头;(2)胸壁左前方贴近探测器,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

65°~75°;(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4)源-像距离为.0cm(观察心脏时为.0cm);(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6)服钡剂后,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于胸椎右侧显示,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方1/3偏前处;(2)下腔静脉基本位于心影底部中央显示;(3)胸主动脉全部展现,边缘清晰;(4)可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肺尖显示清楚。

五十六、膈上肋骨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背部贴近摄影架面板,下颌稍仰,两足分开站稳;(2)双肘屈曲,手背放于臀部,肘部尽量向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摄影架面板并对准探测器中线;(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第1~6前肋与第1~9后肋投影于图像中,且包括两侧肋膈角;(2)纵隔后肋骨边缘也显示清晰;(3)以上肋骨骨纹理显示清晰。

五十七、膈下肋骨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对探测器中线,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稍外展;(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两侧包括腹侧壁外缘;(3)源-像距离为.0cm;(4)中心线通过脐孔,向头侧倾斜10°~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5)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第8~12肋骨在膈下显示,并投影于腹腔内;(2)以上肋骨骨纹理清晰可见[19]。

五十八、腹部仰卧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两臂置于身旁或上举;(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3)源-像距离为.0cm;(4)中心线通过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5)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腹部全部包括在图像内,腰椎序列投影于图像正中并对称显示;(2)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在图像

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3)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4)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五十九、腹部立位前后位

1.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背部贴近摄影架探测器面板,双上肢自然下垂稍外展;(2)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摄影架探测器垂直,并与探测器中线重合;(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4)源-像距离为.0cm;(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6)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2.标准影像显示:(1)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在图像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2)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3)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DR特殊成像技术

一、DR双能量减影技术

DR双能量减影技术是对人体进行2次不同能量的间隔很短时间的曝光,电压分别为60~80、~kVp,得到两幅图像或数据,数字化处理后分别生成软组织密度像、骨密度像和普通胸片的3幅图像。双能减影临床主要应用于胸部,该区域结构复杂,肋骨和胸部组织器官前后重叠。常规DR胸片上软组织影和骨影相互干扰,影响图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DR组织均衡技术

DR组织均衡技术是将DR图像分解成不同密度区域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再将分别处理的图像进行加权整合,得到一幅层次丰富的图像,使整个视野内不同密度的组织均能得到良好显示。DR成像具有较大的曝光条件取值范围和较高的量子检测力,获得的图像层次丰富。但人眼所能分辨的影像灰阶有限,在同一曝光区域,若要观察低密度组织,则势必丢失高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反之,若要观察高密度组织,则必然损失低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对于密度差和(或)厚度差较大的成像区域,常规的DR摄影会出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现象。

DR组织均衡技术可以针对上述现象,利用后处理软件将厚度大、密度高的区域与薄组织、低密度区域分割开,分别赋予各自的灰阶值,使得厚薄和高低密度组织的部位均形成对比良好的图像,然后叠加在一起,经计算机特殊重组处理,得到新的数据,产生一幅组织均衡图像,使高密度组织与低密度组织在一幅图像上同时显示出来。最后得到的图像层次丰富,在增加图像信息量的同时,不损失图像的对比度。DR组织均衡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成像区域密度差较大的部位[20],如颈胸段椎体、胸腰段椎体、股骨颈侧位和跟骨轴位摄影等,从而改善图像黑白不均、无法观察阅读的现象,得到满意的图像效果。

三、数字体层融合技术

在预设的融合体层曝光程序控制下,X线管组件在X线管长轴方向上始终对准平板探测器中心已设定的照射角范围做直线运动,并顺序依次曝光,平板探测器以固定或同步反向移动相配合,快速采集曝光数据。计算机对图像数据采用位移叠加的算法,将序列的图像分别进行适当的位移后再叠加融合,人为地创建不同体层深度的聚焦层面图像。由于每幅图像的厚度可以人为进行调整,选择不同的起始和终末层高度,调整层厚和重叠百分比,同时还可以调整层间距(类似于CT容积成像后处理方式),最终重组出任意深度层面图像。数字融合体层曝光方式有两种,分别为:(1)曝光时机械运动装置驱动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在一定成角范围内做同步反向运动,在X线管组件运动

过程中,X线管组件自动跟踪技术使中心线始终指向探测器中心,预设的多次脉冲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时间顺序依次曝光;(2)曝光时机械运动装

置驱动X线管组件成角度的连续曝光,而探测器平板固定在一个位置不随X线管组件的移动而移动,预设的连续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顺序依次曝光。

四、图像拼接技术

图像拼接技术是DR在自动控制程序模式下,一次性采集不同位置的多幅图像,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全景拼接,合成为大幅面X线图像。图像拼接有2种方式。

第一种拼接方式是图像采集曝光时,X线管组件固定于一个位置,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2~5次,X线管组件做连续2~5次曝光。计算机随即将2~5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重组,做“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在多次曝光时,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倾斜角,即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采用的非平行摄影技术,能在图像的拼合过程中有效消除视差造成的图像失真以及匹配错位现象。图像整合时采用精确配准技术,其特点如下:(1)准确配准2幅图像的拼接位置,解决了重叠部分的几何畸变;(2)正确配准图像拼接处像素密度分布,使整幅图像表现出连续均匀的对比度;(3)自动量化分析数据;(4)具备组织均衡、降噪、最优窗宽和窗位、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骨科整形计算测量软件等处理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图像输出。

第二种拼接方式是X线管组件垂直上下移动,DR探测器跟随着X线管组件实现同步移动,分次脉冲曝光采集后自动拼接的方法。具体采集过程为:首先确定第1幅X线摄影区域位置,曝光后,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到第2幅区域位置,进行第2次曝光。接着进行多次曝光,计算机随即将每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图像重组和“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中心线与探测器在曝光时始终保持垂直,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采用长条形视野,摄影长度控制在5~10.0cm,从而减小了斜射线的投影;(2)根据摄影面积确定摄影次数,可选最大摄影长度为.0cm;(3)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同步平移分次曝光,每次图像有轻度重叠,以便计算机定位和图像配准;(4)具备组织均衡处理、降噪、最优窗宽、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等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图像输出。

专家共识协作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顺序排序):付海鸿(中国

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放射科);高宏(中华放

射学杂志编辑部);高剑波(医院放射科);雷子

乔(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放射科);李文美(广西

医院放射科);李真林(医院放射

科);刘广月(南京大医院放射科);马大庆(首都

医科医院放射科);倪红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

院放射科);牛延涛(首都医科医院放射科);石

明国(医院放射科);徐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

一医院放射科);于群(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放

射科);余建明(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放射科);

曾勇明(重庆医院放射科);赵建农(重庆医科大

医院放射科);赵雁鸣(哈尔滨医院

放射科)

参考文献

[1]FischbachF,RickeJ,FreundT,etal.Flatpaneldigital

radiography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